unnamed.jpg

雷.布萊伯利《華氏451度》

 

依作者在書末於不同年代所寫的後記來看,這本書雖然是反烏托邦,卻不像《一九八四》和《美麗新世界》壞人是政府,《華氏451度》的壞人正是我們自己。

 

「想像一下,十九世紀的人帶著馬、狗、馬車,都是慢動作;然後到了二十世紀,相機速度加快了,書本變薄,然後是濃縮、消化過的版本,成了摘要,一切都煮到變成笑話,戛然而止。」

「經典作品被縮短成十五分鐘的廣播節目,然後再縮短成兩分鐘的書籍專題,最後終於成了辭典裡十行、二十行的介紹文字。」

這本書發行在1953年,但故事對應現在短影音或是「X分鐘讓你搞懂OOO系列」的解說影片橫行,精準到毛骨悚然。

上次我聽到有一個人說她在追劇前都要先看過「X分鐘讓你搞懂OOO系列」後才要追,我就想問看完這種影片後追劇還有什麼樂趣?追劇的樂趣不就在每集被編劇吊胃口的過程嗎?更不用說,如今有多少人還有耐心閱讀一個長篇文章,甚至是一本書呢?否則網路上怎麼有層出不窮的懶人包?

「我們擁有一切快樂的必需品,可是我們卻不快樂。」

然而,為什麼人們的生活步調變得這麼快呢?我想因為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,在原本還是撥接上網的時代人們的資訊處理還不會這麼快速,但當4G、5G時代來臨人人手中都有智慧型手機,現在的人被各種五花八門的資訊和各式各樣的娛樂趕著跑。作者在故事提到電視取代閱讀的娛樂預側還不夠精準,現在沒有什麼人會看電視了,現代人更常看串流平台和網路新聞。

可是,人看這麼多摘要和短影音,實際上時間卻不比看完一篇長文章來得短。時間只是碎片化,實際上人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虛磨時間。


 

「你的市場愈大,就愈不會處理爭議話題!」

「你要知道,我們的文明中有太多人口,不能讓少數族群感到不愉快,煩擾他們。」

本書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預測到取消文化,或許這種行為在當時就存在,但現代有太多人追求政治正確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,而且不像書中所提漫畫不受政治正確影響,現在有多少漫畫也是被高度檢視的載體。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,男性女性、有錢人窮人、白人黑人黃種人、喜歡主流音樂和非主流音樂的人,肉食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,我們可能在某個領域是多數,卻有可能在另一個領域是少數。現在我們常罵迪X尼無視原作,遷就種族正確選角,但我們某天有可能也化身為「正義之士」,在不知不覺中也插手創作之美。

作者在後記寫得比本文還要犀利,他直指那些愛挑毛病的讀者和把他故事精華抺去的編輯是「屠夫」和「審查員」。就像他說的「如果摩門教徒不喜歡我的劇本,那就自己寫一齣」,現在這麼愛讓黑人演原本是白人的角色,那為什麼不直接寫黑人為主角的精彩故事?

 

 

「有一天,我們身上負荷的事物或許可以幫助某人,但是即使在很久以前,在我們手上還有書本時,我們也沒有好好運用從書上學來的智識。」

話說回正題,作者還是樂觀的認為人會重拾閱讀書籍的樂趣。雖然我是不覺得這個世代閱讀人口還會上升,就連我閱讀速度也變好慢啊...

但我想喜歡閱讀的人依舊會存在,但以後可能只存在電子書,所有資料都掃描進電腦所以以後連圖書館都不復存在...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讀書 經典 反烏托邦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緋G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